課程代碼 |
01D13R02
|
課程中文名稱 |
歷史‧地理與文化(一)
|
課程英文名稱 |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1)
|
學分數 |
2.0
|
必選修 |
必修
|
開課班級 |
五專電機一甲
|
任課教師 |
林柏維
|
上課教室(時間) |
週一
|
第1節
|
(I0210)
|
週一
|
第2節
|
(I0210)
|
|
課程時數 |
2
|
實習時數 |
0
|
授課語言 |
1.華語
|
輔導考證 |
無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溶合歷史學與地理學,引導學習者的跨科際學習,在自然地理學的知識平台上,學習歷史知識論,以台灣為中心認知世界歷史的發展輪廓,以寬廣的視角觀看地理因素對歷史、文化發展的影響,認知社會變遷對環境的衝擊,進而培育具寬闊胸懷的世界公民。
|
先修科目或預備能力 |
|
課程學習目標與核心能力之對應
|
編號 | 中文課程學習目標 | 英文課程學習目標 | 對應系指標 |
1
|
1. 認知歷史與地理知識論的基礎知識,以理性思維培育綜合、分析能力(A3)
|
|
1 基本知能
|
2
|
2. 統合歷史與地理知識於生活或學習中,拓展國際視野(C2)。
|
|
3 本土與國際意識
|
3
|
3. 理解台灣與世界的歷史文化,進而善於表達所學知能。(G1)
|
|
7 表達溝通
|
4
|
4. 建築史地知識,學習科際整合,進而建構反省、思辨的能力。(I4)
|
|
9 人文與倫理素養
|
|
就業力培養目標 |
|
校指標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專業知識 |
實務技能 |
資訊能力 |
整合創新 |
外語能力 |
熱誠抗壓 |
表達溝通 |
敬業合群 |
人文素養 |
服務關懷 |
|
15% |
5% |
5% |
5% |
15% |
5% |
15% |
5% |
25% |
5% |
|
系指標 |
1 |
4 |
2 |
5 |
3 |
6 |
7 |
8 |
9 |
10 |
|
基本知能 |
實務技能 |
資訊能力 |
整合創新 |
本土與國際意識 |
熱誠抗壓 |
表達溝通 |
敬業合群 |
人文與倫理素養 |
服務關懷 |
|
15% |
5% |
5% |
5% |
15% |
5% |
15% |
5% |
25% |
5% |
|
中文課程大綱 |
1.歷史知識論:認識歷史 (1)歷史的認知 (2)歷史與社會學研究 (3)大眾史學 2.歷史與地圖:左圖右史 (1)地球科學:地球的轉動與季節 (2)世界地圖:經緯度與地圖判讀 (3)尋找台灣:台灣的地形與交通 (4)古地圖中的台灣:地圖判讀 3.地形與歷史:台灣的人文地理 (1)高山、丘陵、平原與島嶼 (2)溪河、湖泊、黑水溝 (3)台北湖、台江內海與倒風內海的歷史文化 (4)火山、斷層與地震 4.氣候與歷史:歷史在不同氣候下的發展 (1)氣候與歷史文化的發展 (2)農業民族與海洋民族(氣候區與歷史文明) (3)風往哪裡吹(颱風往西走) (4)明天過後的警訊(文化高度發展的溫室效應) 5.海洋與歷史:洋流對歷史的阻攔 (1)世界洋流體系 (2)季風與洋流形成的航線 (3)大航海時代的海洋針路 (4)台灣不是琉球 (5)鐵達尼號的宿命航路
★上課進度、順序及內容,視上課進程及學生吸納程度,隨時調整。
|
英/日文課程大綱 |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1) 1.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2. History and map 3. Topography and history 4. Climate and history 5. Ocean and history
|
課程進度表 |
上課主題:台灣為中心的史地觀察
第1週 0.寬闊的歷史原野 1.課程介紹
第2週 1.天人之際與古今之變:認識歷史 1.歷史是什麼(歷史的認知) 2.歷史研究的科學與想像 3.家在哪裡歷史就在哪裡
第3-5週 2.東西南北:左圖右史 1.藍色星球 2.美麗星空下的家 3.Google一下:尋找台灣 4.台灣為中心:古地圖中的台灣
第6-8週 3.福爾摩沙:台灣的人文地理 1.台灣的地形 2.台灣的河川 3.消失的地平線 4.地一直在動
第9週 期中考週
第10週 綜合討論(綜合討論、分組期中報告)
第11-13週 4.挑戰與回應:歷史在不同氣候下的發展 1.匈奴西遷的故事 2.農業民族與海洋民族 3.風往哪裡吹 4.明天過後的警訊
第14-16週 5.看不見的大河:洋流對歷史的阻攔 1.地球的血液循環 2.海上絲路與鄭和 3.哥倫布到不了紐約 4.古代中國看不見台灣 5.與冰山一齊去旅行
第17週 綜合討論(綜合討論、分組期末報告)
第18週 期末考週
上課綱要、內容及順序視上課進程隨時調整。
|
課程融入SDGs |
|
期考調查 |
期中考(第9週)考試方式 |
|
期末考(第18週)考試方式 |
|
其他週考試考試週次與方式 |
|
|
教學方式與評量方式 |
課程學習目標 | 教學方式 | 評量方式 |
1. 認知歷史與地理知識論的基礎知識,以理性思維培育綜合、分析能力(A3) |
課堂講授
|
作業
(
期中
)
|
2. 統合歷史與地理知識於生活或學習中,拓展國際視野(C2)。 |
課堂講授
|
作業
(
期末
)
|
3. 理解台灣與世界的歷史文化,進而善於表達所學知能。(G1) |
啟發思考
|
日常表現
(
平時
)
|
4. 建築史地知識,學習科際整合,進而建構反省、思辨的能力。(I4) |
分組討論
|
口頭報告
(
平時
)
|
|
指定用書 |
書名 |
《寬闊的歷史原野》講義
|
作者 |
林柏維
|
書局 |
自編教材
|
年份 |
2018
|
國際標準書號(ISBN) |
|
版本 |
|
請同學尊重智慧財產權,使用正版教科書,不得非法影印,以免觸犯智慧財產權相關法令
。 |
參考書籍 |
1. 林柏維《密碼與光譜:台灣為中心的歷史知識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2.。 2.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譯《新編劍橋世界近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 3.道格拉斯‧諾思、羅伯‧保羅‧湯瑪斯(Douglass C. North & Robert Paul Thomas,劉瑞華譯)《西方世界的興起》,台北:聯經,2016.1.。 4.王曾才《西洋近代史》,台北:正中,2003.7.。 5.王德昭《西洋通史》,台北:台灣商務,2017.7.。 6.林柏維《台灣的社會變遷》,台南:車輄寮工作室,2007.3.。 7.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1997.2.。 8.尹章義《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1989.12.。 9.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1994.8.。 10.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1994.2.。 11.陳其南《台灣的傳統與中國社會》,台北:允晨,1994.2.。 12.谷蒲孝雄《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人間,1992.6。 13.弗里德雷克.K.拉更斯、愛德華.J.塔巴克(美)《地球科學導論》,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8.。 14.劉鴻喜《自然地理學》,台北:三民,2004.12.。 15.姜善鑫、陳明健《經濟地理》,台北:三民,2004.9.。 16.小島毅監修、羽田正編集(張雅婷譯)《從海洋看歷史》,台北:廣場出版,2017.5.。 17.Paul L.Knox(美)《城市化:城市地理學導論》,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4.。
|
教學軟體 |
Powerpoint:自編數位教材:《歷史‧地理與文化》教學投影片
|
課程規範 |
1. 上課勤惰(缺曠或遲到)列為學期成績之參酌,有缺課紀錄、報告未交者,其學期成績不及格機率極高。 2. 上課採固定座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