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代碼 |
03D00401
|
課程中文名稱 |
教育社會學
|
課程英文名稱 |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學分數 |
2.0
|
必選修 |
必修
|
開課班級 |
教育學程-中,教育學程-小
|
任課教師 |
黃嘉雄
|
上課教室(時間) |
週三
|
第7節
|
(N403)
|
週三
|
第8節
|
(N403)
|
|
課程時數 |
2
|
實習時數 |
0
|
授課語言 |
1.華語
|
輔導考證 |
無
|
課程概述 |
屬性:科際研究, 是一門研究教育情境中的社會互動與社會關係的社會科學
|
先修科目或預備能力 |
|
課程學習目標與核心能力之對應
|
編號 | 中文課程學習目標 | 英文課程學習目標 | 對應系指標 |
1
|
能以鉅觀及微觀的方式,看待教育與社會的關聯
|
|
1 教育專業素養
|
2
|
瞭解教育成就的社會因素並願創造教育機會之均等
|
|
2 教育專業倫理
|
3
|
掌握學生級文化及班級社會體系
|
|
7 學生輔導能力
|
4
|
能以社區為背景因素,區分不同等級的社會條件,及因此形成的師生關係差異
|
|
3 課程與教學設計能力
|
|
就業力培養目標 |
|
校指標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專業知識 |
實務技能 |
資訊能力 |
整合創新 |
外語能力 |
熱誠抗壓 |
表達溝通 |
敬業合群 |
人文素養 |
服務關懷 |
|
40% |
25% |
0% |
0% |
0% |
0% |
20% |
15% |
0% |
0% |
|
系指標 |
1 |
3 |
4 |
6 |
10 |
8 |
|
5 |
7 |
2 |
|
9 |
|
教育專業素養 |
課程與教學設計能力 |
教學實施能力 |
學習評量能力 |
資訊科技能力 |
專業成長能力 |
|
班級經營能力 |
學生輔導能力 |
教育專業倫理 |
|
服務及協作領導能力 |
|
40% |
25% |
0% |
0% |
0% |
0% |
|
0% |
20% |
15% |
|
0% |
|
中文課程大綱 |
教育社會學理論概要 社會期待: 教育目的及功能的爭議 社會化與教育: 影響學校教育成效的社會歷程 社會階層化與教育: 教育機會不均等的原因 社會制度與教育: 決定教育格局的社會因素 科層體制: 學校運作的主要模式 社會變遷、社會問題與教育 學校組織特性的分析 學校組織的社會環境 班級社會體系的分析 教師角色的社會學分析 學生角色的社會學分析 班級社會體系中的師生關係 教育改革的社會學分析及教育社會學的展望
|
英/日文課程大綱 |
|
課程進度表 |
教學目標: 一、熟知教育社會學的核心概念、理論派典,並從中了解教育與社會在鉅觀和微觀面向上的各種關係。 二、理解和掌握由教育社會學學理所建立的教育原理原則。 三、體認社會現象對教育的影響關係,並養成批判思考的態度和能力。 四、奠定從事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方法基礎。 教材大綱與進度: 一、教學計畫與作業說明、討論(第一週) 二、教育社會學的意義、目的和演進發展,(第一、二週) 三、教育社會學的主要理論派典及其代表學者之學說(第三週) 四、社會變遷與教育(第四週) 五、社會階層、社會流動與教育(第五週) 六、教育機會均等之意義、概念內涵和措施(第六週)〈作業一〉 七、教育與文化、政治的相互關係(第八週)〈作業二〉 八、期中考(第九週) 九、教育與經濟的相互關係(第十週)〈作業三〉 十、學校與社區的相互關係(第十一週) 十一、學校組織與文化(第十二週)〈作業四〉 十二、課程社會學(第十三週)〈作業五〉 十三、教學社會學(第十四週)〈作業六〉 十四、青少年次文化與教育(第十五週) 十五、教育專業發展(第十六週) 十六、期末綜合檢討(第十七週) 十七、期末測驗(第十八週) 作業內容:㈠任擇國小某一班級,分析其學生家長社經背景與子女教育成就之關係。 ㈡任擇台灣某一政黨,分析評鑑其重要教育主張。 ㈢分析台灣人口變遷(數量變化和都市化)對教育政策之影響 ㈣探究全球化之意義及其對台灣教育之影響。 ㈤任擇九年一貫課程任一領域某版本某一學習階段教科書,分析其中可能的意識型態(就性別、族群、政治、社會階段、宗教等任一意識形態)。 ㈥任擇某一班級學生研究其心目中理想教師的行為特質。 實施方法: 一、講授與討論:第六週以前,由教師依大綱主題講授內容為主,第六週以後則講授與作業報告並行。 二、作業與討論:學生分組選定作業題目,依題目進行研究後,按進度提出作業成果報告,師生討論之。 三、小組討論:教師將依各週主題,適時提出討論題目,於課堂中進行分組討論
|
課程融入SDGs |
|
期考調查 |
期中考(第9週)考試方式 |
|
期末考(第18週)考試方式 |
|
其他週考試考試週次與方式 |
|
|
教學方式與評量方式 |
課程學習目標 | 教學方式 | 評量方式 |
能以鉅觀及微觀的方式,看待教育與社會的關聯 |
課堂講授
|
筆試
(
期中
)
|
瞭解教育成就的社會因素並願創造教育機會之均等 |
分組討論
課堂講授
|
口頭報告
(
平時
)
作業
(
平時
)
|
掌握學生級文化及班級社會體系 |
分組討論
課堂講授
|
口頭報告
(
平時
)
作業
(
平時
)
|
能以社區為背景因素,區分不同等級的社會條件,及因此形成的師生關係差異 |
課堂講授
分組討論
|
作業
(
平時
)
筆試
(
期末
)
|
|
指定用書 |
書名 |
|
作者 |
|
書局 |
|
年份 |
|
國際標準書號(ISBN) |
|
版本 |
|
請同學尊重智慧財產權,使用正版教科書,不得非法影印,以免觸犯智慧財產權相關法令
。 |
參考書籍 |
林義男、王文科(民87)。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清江(民70)。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陳奎憙(民7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民90)。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楊瑩(民83)。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鄭世仁(民89)。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五南。 陳奎熹主編(民88)。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嘉雄(民89)。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譚光鼎(民105)(第2版)。教育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 Apple, M. W. (2003). The stake and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Banks, O. (1976).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London: Batsford. Blackledge, D. & Hunt, B. (1985).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education. London: Croom Helm. Demaine, J. (Ed.) (2001).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
教學軟體 |
|
課程規範 |
實施方法: 一、講授與討論:第六週以前,由教師依大綱主題講授內容為主,第六週以後則講授與作業報告並行。 二、作業與討論:學生分組選定作業題目,依題目進行研究後,按進度提出作業成果報告,師生討論之。 三、小組討論:教師將依各週主題,適時提出討論題目,於課堂中進行分組討論 四、同學於17週前將作業報告成果上傳本校知識分享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