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視窗
南臺科技大學106學年度第1學期課程資訊
課程代碼 03D00401
課程中文名稱 教育社會學
課程英文名稱 Sociology of Education
學分數 2.0
必選修 必修
開課班級 教育學程-中,教育學程-小
任課教師 黃嘉雄
上課教室(時間)
週三 第7節 (N403)
週三 第8節 (N403)
課程時數 2
實習時數 0
授課語言 1.華語
輔導考證
課程概述 屬性:科際研究, 是一門研究教育情境中的社會互動與社會關係的社會科學
先修科目或預備能力
課程學習目標與核心能力之對應
編號中文課程學習目標英文課程學習目標對應系指標
1 能以鉅觀及微觀的方式,看待教育與社會的關聯 1 教育專業素養
2 瞭解教育成就的社會因素並願創造教育機會之均等 2 教育專業倫理
3 掌握學生級文化及班級社會體系 7 學生輔導能力
4 能以社區為背景因素,區分不同等級的社會條件,及因此形成的師生關係差異 3 課程與教學設計能力
就業力培養目標
  校指標 1 2 3 4 5 6 7 8 9 10
  專業知識 實務技能 資訊能力 整合創新 外語能力 熱誠抗壓 表達溝通 敬業合群 人文素養 服務關懷
  40% 25% 0% 0% 0% 0% 20% 15% 0% 0%
  系指標 1 3 4 6 10 8 5 7 2 9
  教育專業素養 課程與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實施能力 學習評量能力 資訊科技能力 專業成長能力 班級經營能力 學生輔導能力 教育專業倫理 服務及協作領導能力
  40% 25% 0% 0% 0% 0% 0% 20% 15% 0%
中文課程大綱 教育社會學理論概要
社會期待: 教育目的及功能的爭議
社會化與教育: 影響學校教育成效的社會歷程
社會階層化與教育: 教育機會不均等的原因
社會制度與教育: 決定教育格局的社會因素
科層體制: 學校運作的主要模式
社會變遷、社會問題與教育
學校組織特性的分析
學校組織的社會環境
班級社會體系的分析
教師角色的社會學分析
學生角色的社會學分析
班級社會體系中的師生關係
教育改革的社會學分析及教育社會學的展望
英/日文課程大綱
課程進度表 教學目標:
一、熟知教育社會學的核心概念、理論派典,並從中了解教育與社會在鉅觀和微觀面向上的各種關係。
二、理解和掌握由教育社會學學理所建立的教育原理原則。
三、體認社會現象對教育的影響關係,並養成批判思考的態度和能力。
四、奠定從事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方法基礎。
教材大綱與進度:
一、教學計畫與作業說明、討論(第一週)
二、教育社會學的意義、目的和演進發展,(第一、二週)
三、教育社會學的主要理論派典及其代表學者之學說(第三週)
四、社會變遷與教育(第四週)
五、社會階層、社會流動與教育(第五週)
六、教育機會均等之意義、概念內涵和措施(第六週)〈作業一〉
七、教育與文化、政治的相互關係(第八週)〈作業二〉
八、期中考(第九週)
九、教育與經濟的相互關係(第十週)〈作業三〉
十、學校與社區的相互關係(第十一週)
十一、學校組織與文化(第十二週)〈作業四〉
十二、課程社會學(第十三週)〈作業五〉
十三、教學社會學(第十四週)〈作業六〉
十四、青少年次文化與教育(第十五週)
十五、教育專業發展(第十六週)
十六、期末綜合檢討(第十七週)
十七、期末測驗(第十八週)
作業內容:㈠任擇國小某一班級,分析其學生家長社經背景與子女教育成就之關係。
㈡任擇台灣某一政黨,分析評鑑其重要教育主張。
㈢分析台灣人口變遷(數量變化和都市化)對教育政策之影響
㈣探究全球化之意義及其對台灣教育之影響。
㈤任擇九年一貫課程任一領域某版本某一學習階段教科書,分析其中可能的意識型態(就性別、族群、政治、社會階段、宗教等任一意識形態)。
㈥任擇某一班級學生研究其心目中理想教師的行為特質。
實施方法:
一、講授與討論:第六週以前,由教師依大綱主題講授內容為主,第六週以後則講授與作業報告並行。
二、作業與討論:學生分組選定作業題目,依題目進行研究後,按進度提出作業成果報告,師生討論之。
三、小組討論:教師將依各週主題,適時提出討論題目,於課堂中進行分組討論
期考調查
期中考(第9週)考試方式
期末考(第18週)考試方式
其他週考試考試週次與方式
教學方式與評量方式
課程學習目標教學方式評量方式
能以鉅觀及微觀的方式,看待教育與社會的關聯
課堂講授  
筆試期中
瞭解教育成就的社會因素並願創造教育機會之均等
分組討論  
課堂講授  
口頭報告平時
作業平時
掌握學生級文化及班級社會體系
分組討論  
課堂講授  
口頭報告平時
作業平時
能以社區為背景因素,區分不同等級的社會條件,及因此形成的師生關係差異
課堂講授  
分組討論  
作業平時
筆試期末
指定用書
書名
作者
書局
年份
國際標準書號(ISBN)
版本
請同學尊重智慧財產權,使用正版教科書,不得非法影印,以免觸犯智慧財產權相關法令
參考書籍 林義男、王文科(民87)。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清江(民70)。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陳奎憙(民79)。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民90)。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楊瑩(民83)。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鄭世仁(民89)。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五南。
陳奎熹主編(民88)。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嘉雄(民89)。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譚光鼎(民105)(第2版)。教育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
Apple, M. W. (2003). The stake and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Banks, O. (1976).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London: Batsford.
Blackledge, D. & Hunt, B. (1985).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education. London: Croom Helm.
Demaine, J. (Ed.) (2001).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教學軟體
課程規範 實施方法:
一、講授與討論:第六週以前,由教師依大綱主題講授內容為主,第六週以後則講授與作業報告並行。
二、作業與討論:學生分組選定作業題目,依題目進行研究後,按進度提出作業成果報告,師生討論之。
三、小組討論:教師將依各週主題,適時提出討論題目,於課堂中進行分組討論
四、同學於17週前將作業報告成果上傳本校知識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