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代碼 |
1FM00101
|
課程中文名稱 |
教育研究法
|
課程英文名稱 |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
學分數 |
3.0
|
必選修 |
必修
|
開課班級 |
碩研教評一甲
|
任課教師 |
王佳琪
|
上課教室(時間) |
週四
|
第5節
|
(N102)
|
週四
|
第6節
|
(N102)
|
週四
|
第7節
|
(N102)
|
|
課程時數 |
3
|
實習時數 |
0
|
授課語言 |
1.華語
|
輔導考證 |
無
|
課程概述 |
本科目旨在協助研究生瞭解教育研究的特質和基本要項;介紹教育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輔導研究生嘗試將教育研究法實際應用於自己的碩士學位論文研究計畫。
|
先修科目或預備能力 |
無特殊要求;若具備基本的統計學知識與實際教學經驗為佳。
|
課程學習目標與核心能力之對應
|
編號 | 中文課程學習目標 | 英文課程學習目標 |
1
|
教導學生有關獨立研究的相關概念。
|
|
2
|
熟悉研究報告的撰寫與評鑑
|
|
3
|
瞭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與方法
|
|
4
|
能理論與實務並重,期望學生深入了解,進而能學以致用
|
|
|
就業力培養目標 |
此門課程無設定權重值
|
中文課程大綱 |
1.教育研究的性質 2.研究變項與假設 3文獻探討的重點 4.抽樣方法與工具 5.信度與效度考驗 6.推論統計與描述統計 7.實驗研究法 8.相關研究法 9.調查研究法 10.質的研究法 11.撰寫一份研究計畫
|
英/日文課程大綱 |
1.The Natur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Variables and Hypotheses 3.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4.Sampling Methods 5.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6.Inferential Statistic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7.Experimental Research 8.Correlational Research 9.Survey Research 10.Qualitative Research 11. How to Prepare A Research Proposal?
|
課程進度表 |
1 2020/9/17 課程介紹、資料庫使用 2 2020/9/24 研究意識與研究問題的形成I 3 2020/10/1 中秋節放假 4 2020/10/8 研究意識與研究問題的形成II 5 2020/10/15 <倫>研究倫理的定義與內涵、專業規範與個人責任 6 2020/10/22 蒐集樣本及工具的使用、<倫>不當的資料處理:捏造與篡改資料 7 2020/10/29 量表信、效度 8 2020/11/5 教育統計與資料分析I 9 2020/11/12 期中考週─教育統計與資料分II、繳交期中APA報告 10 2020/11/19 研究效度 11 2020/11/26 調查研究法、相關研究法 12 2020/12/3 實驗研究法:受試者間設計、受試者內設計、混合設計 13 2020/12/10 打開研究的視角:觀察與訪談 14 2020/12/17 民族誌研究法、<倫>學術研究的寫作技巧:引述、改寫與摘寫 15 2020/12/24 行動研究、<倫>作者定義與掛名原則 16 2020/12/31 學生期末計畫報告I 17 2021/1/7 學生期末計畫報告II 18 2021/1/14 期末考週
|
課程融入SDGs |
|
期考調查 |
期中考(第9週)考試方式 |
口頭報告
|
期末考(第18週)考試方式 |
口頭報告
|
其他週考試考試週次與方式 |
課堂作業
|
|
教學方式與評量方式 |
課程學習目標 | 教學方式 | 評量方式 |
教導學生有關獨立研究的相關概念。 |
課堂講授
|
作業
(
平時
)
|
熟悉研究報告的撰寫與評鑑 |
課堂講授
|
書面報告
(
期中
)
書面報告
(
期末
)
|
瞭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與方法 |
課堂講授
|
作業
(
平時
)
|
能理論與實務並重,期望學生深入了解,進而能學以致用 |
分組討論
|
日常表現
(
平時
)
|
|
指定用書 |
書名 |
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
|
作者 |
Fraenkel, J. R.等著,楊孟麗、謝水南譯
|
書局 |
心理出版社
|
年份 |
2013
|
國際標準書號(ISBN) |
|
版本 |
(第二版)
|
請同學尊重智慧財產權,使用正版教科書,不得非法影印,以免觸犯智慧財產權相關法令
。 |
參考書籍 |
1.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出版社。 2.Anastasi, A., & Urbina, S.著,危正芬譯(民88)。心理測驗(第3至第7章)。台北:雙葉書廊。 3.林清山(民8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第14, 15, 16, 17, 20, 21章)。台北:東華。 4.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5.潘慧玲(2015)。教育論文格式。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6.Miller, Scott A. (1998). Developmental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4: measurement, pp. 50-70).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7.Guba, E. G., & Lincoln, Y. S. (1994). Competing paradigm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105-117). Thousand Oaks, CA: Sage. 8.Mahoney, M. J. (1978).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outcome evaluat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6(4), 660-672. 9.Cook, T. D., & Campbell, D. T. (1979). Quasi-experimentation (chapter 2: validity, pp. 37-94).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10.Tesch, R. (1990). Qualitative Research: Analysis Types & Software Tools (Typ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55-76).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11.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課程專區:核心單元
|
教學軟體 |
ppt、word、影片、線上教學平台
|
課程規範 |
1.課堂作業練習 2.期中研究報告 3.期末研究報告 4.修畢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18個核心單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