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代碼 |
E0M05701
|
課程中文名稱 |
日本社會文化專題研究
|
課程英文名稱 |
Sociocultural Reach of Japan
|
學分數 |
3.0
|
必選修 |
選修
|
開課班級 |
碩研日語二甲
|
任課教師 |
楊子震
|
上課教室(時間) |
週三
|
第5節
|
(N507-1)
|
週三
|
第6節
|
(N507-1)
|
週三
|
第7節
|
(N507-1)
|
|
課程時數 |
3
|
實習時數 |
0
|
授課語言 |
1.華語
|
輔導考證 |
無
|
課程概述 |
本講義では,異文化理解の視野に立って、日本社会や文化について考察する。そのような研究調査、実験、観察、資料分析等の方法に裏付けられた文献を通じて、日本文化や社会を理解することを目的とする。
|
先修科目或預備能力 |
|
課程學習目標與核心能力之對應
|
編號 | 中文課程學習目標 | 英文課程學習目標 |
1
|
以異文化理解的觀點,來觀察日本的社會及文化。
|
|
2
|
透過課堂討論中的研究發表來掌握研究方法。
|
|
3
|
以日本社會文化中的研究文獻,實驗、調查、研究資料分析等方法,來更加理解日本文化及社會。
|
|
4
|
以日本社會文化中的研究文獻,實驗、調查、研究資料分析等方法,來更加理解日本文化及社會。
|
|
|
就業力培養目標 |
此門課程無設定權重值
|
中文課程大綱 |
本課程以異文化理解的觀點來觀察日本的社會及文化。 透過課堂討論中的研究發表來掌握研究方法。以日本社會文化中的研究文獻,如實驗、調查、研究資料分析等方法,來更加理解日本文化及社會。 第一週 ガイダンス。発表の順番決め。 第二週 準備 第三週 準備 第四週 発表 第五週 発表 第六週 発表 第七週 発表 第八週 発表 第九週 発表 第十週 発表 第十一週 発表 第十二週 発表 第十三週 発表 第十四週 発表 第十五週 発表 第十六週 発表 第十七週 発表 第十八週 発表
|
英/日文課程大綱 |
本講義では,異文化理解の視野に立って、日本社会や文化について考察する。そのような研究調査、実験、観察、資料分析等の方法に裏付けられた文献を通じて、日本文化や社会を理解することを目的とする。
|
課程進度表 |
・ 課程介紹說明 ・ 指定文獻輪讀 ・ 研究報告發表
輪讀自選書單(遠足文化中譯版):
1. 露絲.潘乃德《菊與刀: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格》 2. 內村鑑三《代表的日本人:深植日本人心的精神思想》 3. 岡倉天心《茶之書:日本文化的神髓所在》 4. 鈴木大拙《禪與日本文化:探索日本技藝內在形式的源頭》 5. 小泉八雲《日本瞥見記:異文化的觀察與愛戀》 6. 梅棹忠夫《近代日本文明的發展與生態史觀》 7. 澀澤榮一《論語與算盤:改變近代日本命運的商業聖經》 8. 柳宗悅《日本民藝紀行:探索雋永的手作器物之美》 9. 丸山真男《日本的思想》
|
課程融入SDGs |
|
期考調查 |
期中考(第9週)考試方式 |
出席缺曠
|
期末考(第18週)考試方式 |
日常表現
|
其他週考試考試週次與方式 |
口頭報告
|
|
教學方式與評量方式 |
課程學習目標 | 教學方式 | 評量方式 |
以異文化理解的觀點,來觀察日本的社會及文化。 |
課堂講授
分組討論
啟發思考
|
口頭報告
(
期末
)
日常表現
(
平時
)
同儕互評
(
期末
)
自我評量
(
期末
)
其他
-出席缺曠
(
期中
)
|
透過課堂討論中的研究發表來掌握研究方法。 |
課堂講授
分組討論
啟發思考
|
口頭報告
(
期末
)
日常表現
(
平時
)
同儕互評
(
期末
)
自我評量
(
期末
)
其他
-出席缺曠
(
期中
)
|
以日本社會文化中的研究文獻,實驗、調查、研究資料分析等方法,來更加理解日本文化及社會。 |
課堂講授
分組討論
啟發思考
|
口頭報告
(
期末
)
日常表現
(
平時
)
同儕互評
(
期末
)
自我評量
(
期末
)
其他
-出席缺曠
(
期中
)
|
以日本社會文化中的研究文獻,實驗、調查、研究資料分析等方法,來更加理解日本文化及社會。 |
課堂講授
分組討論
啟發思考
|
口頭報告
(
期末
)
日常表現
(
平時
)
同儕互評
(
期末
)
自我評量
(
期末
)
其他
-出席缺曠
(
期中
)
|
|
指定用書 |
書名 |
出外:台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
|
作者 |
邱琡雯
|
書局 |
聯經
|
年份 |
2013年
|
國際標準書號(ISBN) |
9789570842500
|
版本 |
|
請同學尊重智慧財產權,使用正版教科書,不得非法影印,以免觸犯智慧財產權相關法令
。 |
參考書籍 |
1. 信夫清三郎(周啟乾等譯),《日本近代政治史》1-4(臺北:桂冠,1990年)
2. 松村歧夫、伊藤光利、辻中豊(吳明上譯),《日本政府與政治》(臺北:五南,2005年)
3. 許介麟、楊鈞池,《日本政治制度》(臺北:三民,2006年)
4. 潘乃德(黃道琳譯),《菊花與劍: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臺北:桂冠,2006年)
5. 坂野潤治(鍾淑敏譯),《近代日本政治史》(臺北:五南,2008年)
6. 黃自進,《「和平憲法」下的日本重建(1945-1960)》(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9年)
7. 城山三郎(許金玉譯),《官僚之夏》(臺北:新雨,2010年)
8. 五百旗頭真(周永生等譯),《日美關係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
9. 松本清張(王榆琮、黃文玲譯),《日本之黑霧》(臺北:新雨,2012年)
10. 五百旗頭真(吳萬虹譯),《戰後日本外交史︰1945-2010》(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
11. 小島毅(郭清華譯),《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近現代史》(臺北:聯經出版,2014年)
12. 安德魯‧戈登(李朝津譯),《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香港:中文大學,2014年)
13. 涂豐恩,《大人的日本史》(臺北:平安文化,2015年)
14. 小熊英二(黃耀進譯),《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臺北:聯經,2015年)
15. 李世暉、吳明上、楊鈞池、廖舜右、蔡東杰,《當代日本外交》(臺北:五南,2016年)
16. 楊永良,《詳說日本文化史》(臺北:致良,2016年)
17. 蔡亦竹,《表裏日本:民俗學者的日本文化掃描》(臺北:遠足文化,2016年)
18. 加藤陽子(黃美蓉譯),《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臺北:廣場,2016年)
19. 橋本寿朗、長谷川信、宮島英昭、齊藤直(李世暉、李嗣堯、黎立仁譯),《現代日本經濟的25個關鍵課題》(臺北:五南,2018年)
20. 北岡伸一(周俊宇、張智程、陳柏傑譯),《日本政治史:以外交與權力的雙重視角解讀從幕府到冷戰的關鍵時刻》(臺北:麥田,2018年)
|
教學軟體 |
|
課程規範 |
1.準時到課或全程出席有困難者,選課前建議請再三思。
2.課程進度得視實際需要調整。
3.詳細課程規範、評量方式等將於首次上課時進行說明,請務必出席。
4.上課中嚴禁使用任何電子3C產品。
5.指定用書為課前預習、課堂討論、課後複習所必需,請務必自行購入或確保長期借閱。
|